刘松山他们成功劝降了董福祥手下的饿肚子士兵,还摆平了榆林和绥德两地。接着,左宗棠就让北边的刘松山、张曜、金运昌他们先歇口气,休息一下。而南边的黄鼎、吴士迈、李耀南他们呢,就继续往前冲,去打退到董志塬上的陕西回民军队。
据说,董志塬坐落在陇东地区的马莲河西边,正处在陕西和甘肃交界的地方,北边连着灵州,南边能到陕西地界,一直以来都是打仗时大家抢着要的好地方。这块塬地地形很特别,四周都是陡坡,顶上却平平的,土地又宽又大,还特别肥,种庄稼、放牛羊都行,在黄土高原上很难找到这么好的地方。当地人还有首民谣夸它呢:“八百里秦川的好地方,也比不上董志塬的一小角。”
同治三年,也就是1864年,陕西关中的回民起义军把董志塬当作了他们的主要基地。很多参加起义的回民,都带着家人搬到了塬上,他们按照以前的村子或宗教团体的关系,找地方聚居在一起。这样,就形成了一些地盘大、人口多的居住区,历史上叫它们“回堡”,每个“回堡”就算一营。这些“营”啊,平时是种地的单位,战时就是打仗的队伍,没事的时候就耕田种地,有事的时候就打仗,每个营的人数,少的几千,多的好几万呢。
陕西的回民军队打了败仗后,清军追得紧,他们就都跑到了甘肃东边的董志塬,在那里扎了18个营地,人们叫它“十八大营”,就像是个松散的联军。他们先后打下了庆阳、宁州、镇原、平凉这些地方,还有五百多个汉人团练的堡垒。但在这过程中,因为长期打来打去,积怨太深,回民军每到一处城镇或村子,就不分青红皂白地烧杀抢掠,汉人老百姓遭了大罪,场面惨不忍睹。
就在左宗棠准备下一步打仗计划的时候,1869年春天,守在董志塬的几万关中回民军突然分开行动,到处攻打抢掠。他们北边打到了定边,东北冲到了甘泉和延川,东边突袭了宜君、洛川、韩城和澄城,西南则直接攻进了汧阳和陇州。各地的清军也赶紧分头迎战,几乎天天都和回民军打得不可开交。
那年三月份中旬,陕西的回民军队主力驻扎在镇宁,打算朝南进发攻打陕西的邠州,接着一口气冲到秦川。左宗棠瞧见回民军似乎想重回陕西,连忙下令黄鼎带着他的蜀军部队摆开阵势准备迎战。黄鼎呢,就派手下的大将、总兵徐占彪带了2000名士兵守住牛家堡,自己则带着大部队悄悄跟着回民军。到了3月19号,陕西回民军的前锋到了牛家堡,没想到被徐占彪的部队给偷袭了,子弹嗖嗖地飞,一下子就撂倒了十多个人,剩下的吓得魂飞魄散,慌忙逃跑了。
那天晚上,黄鼎带着蜀军的主要部队过了泾河,紧接着就赶到了上世店。突然间,好几千回民军的骑兵追了上来,但黄鼎一点也不慌张,他迅速指挥手下整理好队形准备迎战。回民军的骑兵看到清军已经摆好阵势,好像早有准备,就没敢硬冲,都掉头跑了。黄鼎见回民军跑了,马上命令全军追击,一直追到白吉塬(现在陕西彬州市北极镇那地方)。在那里,回民军的重要头头禹彦禄、马正和等人带着主力分成十路摆开阵势等着。黄鼎就让手下分头应战,从四面八方围拢来,形成一个方队,然后一步步往前推,枪炮一起开火,狠狠地攻打敌人的阵地。
回民兵虽然人多,但武器没清军厉害,很快就吃了大亏,慢慢顶不住了开始逃跑。黄鼎手下有个叫刘治均的副将,他特别勇敢,看到回民兵有点乱了,就猛地冲进他们中间,杀掉了一个正在指挥的回民将领,还一枪刺伤了有名的回民头领马正和。回民兵在清军的猛烈攻击下伤亡很大,打了败仗逃走了,剩下的残兵败将慌慌张张地跑回了董志塬。
清军听到蜀军打了大胜仗,就抓住机会继续追击,很快就打进了董志塬。回民军见状,把原来的十八大营合并成了四大营,选了勇猛善战的白彦虎当头儿,带着大家一边打一边往后退,打算跑到陇东北的金积堡(现在属于宁夏)。左宗棠让南路的军队准备好粮食和打仗用的东西,分成三路紧紧跟着陕西的残兵败将,不停地追赶,一次次打败了白彦虎,接连收复了董志塬、镇原、庆阳这些地方。这场仗,清军连连胜利,陕西回军死的死、饿的饿,还有掉下悬崖、淹死在河里的,加起来有三万多人,损失惨重。白彦虎带着剩下的回军和家属,辗转来到了灵州的金积堡,跟马化龙领导的宁夏回民军会合了。这样一来,被陕西回军占了四年的重要地方董志塬,就被左宗棠的军队给抢回来了。
【配图源自网络】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在线配资电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